近日,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血管外科首次應用一項國內先進技術——原位體內開窗技術,為一名47歲主動脈夾層男性患者成功進行“主動脈夾層覆膜支架腔內修復術”。
患者劉先生連日來為兒子婚禮操勞,加上吸煙喝酒應酬不斷,夜間睡眠時突然出現(xiàn)臍周疼痛、背困,緊急來到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急診。經腹部CT檢查,提示Stanford B型腹主動脈夾層,夾層范圍從主動脈弓一直撕裂到左側髂總動脈。特別是劉先生的血壓高達180/120mmhg,隨時可能引發(fā)夾層破裂大出血。

主動脈夾層是血管外科災難性的急危重癥,指主動脈內膜撕裂后腔內的血液通過內膜破口進入動脈壁中層形成夾層血腫,并沿血管長軸方向擴展,形成動脈真、假腔病理改變的嚴重主動脈疾病。其特點是起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所致者占70%~80%。按照夾層破口及累及范圍,主動脈夾層可以分為Stanford A型和B型。A型夾層內膜裂口起始于升主動脈處,B型夾層內膜裂口位于降主動脈、腹主動脈或髂動脈。以往的治療方法是開刀手術,將夾層的主動脈置換成人工血管。近20年來,隨著腔內治療技術的發(fā)展,可以通過主動脈覆膜支架封堵夾層破口,達到治療的目的。B型夾層更適合于采用腔內治療,但是如果夾層的病變部位累及主動脈弓主要的分支血管,帶膜的支架不僅封堵了破口,還會封堵分支動脈,造成腦部和上肢的缺血,這就需要難度更高的對覆膜支架“體外預開窗”與“體內開窗”技術。
經過周密的術前討論和準備,6月1日,在麻醉科醫(yī)生韓峰、張超的麻醉下,血管外科王貴明主任團隊為患者實施體內開窗主動脈夾層覆膜支架腔內修復術。
在造影下,介入導絲準確抵達主動脈弓部病變位置,并于主動脈弓上精準釋放覆膜支架,封閉動脈破口,隨后進行體內原位針刺開窗,球囊擴張破膜處,以保證左鎖骨下動脈血流。再次造影可見主動脈弓夾層及假腔消失,腹主動脈真腔顯影,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腎動脈顯影良好,手術順利完成。術后一周患者精神狀況良好,康復出院。
王貴明主任介紹說,部分主動脈夾層累及重要分支動脈將會使病情變得更加復雜,可采用保留分支血管的腔內解決方案,這就是開窗技術。相比體外開窗,體內開窗的感染性會更小。該技術對手術醫(yī)師技術要求極高,因為主動脈弓部操作越多、時間越久,出現(xiàn)腦梗塞的風險越高,為了避免患者發(fā)生腦部缺血及卒中,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主動脈腔內隔絕術,同時迅速進行體內原位開窗。術中還需要密切注意腦保護。
這例復雜主動脈夾層病例體內開窗技術的成功應用,在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是首例,標志一院血管外科診療技術在大血管疾病治療方面穩(wěn)步提升,將為三晉百姓提供更優(yōu)質醫(yī)療服務。